
其实无论范志毅是否是个游戏高手,在这里我们都要承认他的话为我们引入了一种更为先进的防守理念。并且在过去进行的一些比赛中,我们也看到了这种防守理念的实际沿用。这一点,在韩国选手丁材荣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

在足球比赛中,比赛的胜利往往属于控制比赛的一方,但这里所说控制比赛却并不等同于控制球,在看比赛的时候,我们可以很直观的感受到那些进攻中的压迫,然而有些时候,控球一方虽然拥有更长时间的控球权,却无法给予防守方足够的逼迫,反而是防守的一方可以通过在对手善于创造进攻的区域施加防守压力定向化解控球方的进攻,使自己成为比赛节奏的推动者。这就是防守中的逼迫。
而到了阵地战中,绝大多数的机会都是从中场到禁区前沿这个区域中创造出来的,于是压缩进攻队员在这个区域中的活动空间便成为一种思路,这需要中场线回收以及后防线的前移同时配合完成。

而到了以强打弱的比利时国内联赛,他们则压上的更加大胆......

而在今年亚冠赛场的中韩对抗中,韩国球队的这种防守也让中超球队无比头疼。




那么这种观念上的差异,在FSL联赛的中韩选手间,是否也会存在呢?
于是英哥找出了丁材荣和刘子谦这场比赛的录像,剪辑了比赛中一些比较典型的防守回合试作分析。
先来看一下刘子谦的防守


这是一种很常见的踢法,当对手带球通过半场进入肋部区域后,防守方控制球员大量回收到本方禁区,等对手迫近至禁区附近再通过人数上的优势破坏对手的进攻。这种防守确实很不容易被攻破,但缺点也比较明显,就是对手可以在中场肆意的进行传控球,比赛中我们看到丁材荣的控球优势很大,常常能够轻松的在前场打出小配合,就是因为刘子谦的 防守放了他这个空间。第二战中用亚亚图雷打进的那个远射,正是因为防守收缩的太靠近球门,给了对手禁区前制造机会的空间。



接下来再来对比一下C组四位选手的阵型设置

再来看一下丁材荣的战术板:

【两翼进攻】选择了不纵深的设置,既是对边路防守的保护,又可以避免攻防转换中中场球员间位置距离过大。这一点非同普兰德利关于压迫式防守需要边后卫频繁压上缩减对手活动空间的观念,更像是向游戏本身的妥协。毕竟游戏里不能像现实足球中那样不断通过小动作的阻挡犯规减缓对方的推进速度。
【后防线】设置为不造越位,也证明了前面所说的思路:防线压出去只是为了压缩对手创造机会的空间,但如果你用Q+W打我身后,我的后卫会通过回追的方式而不是反向造越位去化解进攻。
当然这种防守方式的风险也显而易见,就是中后卫身后的区域容易被对手利用,实际上在与刘子谦的第一场比赛中,中卫状态不够好的丁材荣已经为此付出了代价,给了对手两个单刀球的机会均造成了失球。

这就涉及到球员选择的问题了。
我们来看一下丁材荣在比赛中使用最多的后防球员。
门将用了库尔图瓦,就身型优势来说,比诺伊尔、切赫和布冯控制面积都更大。
而中卫的位置上,使用最多的球员是:
06孔帕尼、06费迪南德、06阿莱士和14曼加拉。
没错,这四个球员,都有一个特别突出的特点,就是:快!


那么作为防守一方,该如何在面对混乱的反击时清醒地找准防守的最佳位置呢?
范志毅是这样说的:


而我们想象一下,如果橙色球员此时只做收缩回防而不予对白色球员予以施压的话,这个球则很有可能演化成一次极具威胁的进攻。